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学习,首先需要留意的是事物的概念及其概念边界,唯有如此,才不至于遇事懵懵懂懂,不知所措,找不到解决事情的突破口……思路决定出路,显得越来越重要,历来原创性理论的产生都会对人类的进步产生巨大的的推动作用,作为小人物的我们,即使为了日常的便利,也有必要重视事物本身的概念边界问题,作为内审人员,更需如此,审计能否做的深入,有涵养,有文明,有创新,跨越自身的瓶颈性局限,对管理学,会计学,经济学,信息系统学,技术研发,生产管理,销售市场,供应链管理等学科或者是实务中的事物概念及其边界有清晰的认识很重要,说到底,还是认知的问题。
有几个概念,作为内部审计,将其弄清楚,对于自己实事求是的开展工作,提升自己的想问题的切入点有很大的帮助,甚至是构建整体性的内审运营体系都会有很大的关系:
职能:事物的功能……就内部审计而言,它的职能定位,直接决定着内审方向和目标的确定,甚至是资源的投向,如查错防弊与增值,这是两种不同的职能定位,选择哪一种作为内审的职能,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在目前的情况下,风险管控也是现代审计的导向,再进一步讲,直接作用于运营管理或者是与其无缝对接也是一种趋势……从这几个关注度层面说,内审的职能定位就没有那么简单,也许需要考虑基本职能,还需考虑主导职能,进一步需要考虑的扩展职能,深入需要考虑的生机与活力性职能。
任务:也就是职责问题。不同的职能决定着不同的任务,职能问题厘清后, 职责的问题就是首要去弄清的事情。职责关系到工作的内容,工作的出路和结局.....职责划分清楚了,工作的性质和类型也就清楚了,需要投入的资源也就明了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也就有着落了,具体到内部审计,职责可以划分为两大方面,一是确认性的,二是咨询性的,进一步又可以划分为四个层面,一是运营效率和效果,二是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三是合规合理性,四是舞弊。结合具体的业务,又可以细分,笔者目前划分为13个方面。此外,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划分五六个层面,这里不再赘述。
方法:手段,措施和途径。内部审计,内涵是有明确界定的,是系统而又规范性的,通常有计算,监盘,询问,检查,函证,分析性复核,调查等,从另外的角度,也可以划分,如抽样,大数据等。
作用:说到底就是效果。无论做任何事情,事与功总是离不开的,效果就是职能的最终落地,作为内部审计,能否有效果,全在职能职责的定位上和具体方法的使用上。
说到底,内部审计属于系统性的,体系性的,是一门学科,不是零碎性,杂乱无章性的,要做出实绩,就要从其原理出发,有思想性的通盘考虑,尤其是整体规划,应该考虑它的整体运营性和管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