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

发布时间:2017-04-18 浏览量: 512




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是审计机关适应信息化发展新形势、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时代抉择。山东省审计厅迎接挑战、创新理念、转变思路,提出以信息化引领全省审计工作的战略构思,将大数据理念渗透到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打开了数字化审计新格局。





 


顺应时势,以大数据思维统领审计工作


准确把握信息化时代的深刻变化,突出多行业数据关联分析在审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形成适应大数据环境的审计新路子,推动审计监督做到“大集中、大数据、强融合”。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将大数据审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经常研究重大事项、解决重大问题,为推动工作落实注入强大动力;成立电子数据审计处和大数据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统领全省数字化审计工作。二是健全制度机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了《电子数据管理办法》《数据分析疑点管理使用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从数据采集、管理使用、疑点落实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使大数据审计工作有章可循。三是建立人才保障体系。制订了数据分析团队建设方案,明确在省、市审计机关设立数据分析岗,构建了由60多名骨干组成的分析团队,对重大审计项目给予支持,打造了战略谋划、精准制导、灵活机动、有效打击的“数字化战略支援部队”;同时,通过购买政府服务,聘请软件公司提供基础服务,解放人力资源,让分析团队聚焦核心业务。四是强化谋篇布局。将大数据思维融入项目管理和业务实施全过程,在项目立项论证时,就提前分析、预先研判,对大数据运用做出统筹谋划,要求凡具备条件的项目必须编制数据分析指引,将大数据审计有机融合到各审计项目之中。



 


攻坚克难,破解大数据审计难题


开展大数据审计工作,数据资源是核心,技术方法是关键。一是健全完善数据归集机制,破解数据“怎么取”的难题。推动省政府下发通知,建立财政、地税、工商、民政、社保、扶贫等重点部门单位一年两次报送数据的机制。结合工作需要,建立16个地方金融机构、18个省管企业财务会计报告资料以及130个省级预算单位(含所属单位)财务数据一年一次的报送机制,数据归集实现常态化;组织省、市两级审计机关开展信息系统审计调查,涉及212个部门和单位,掌握了3400多个系统的基本情况及其承载的核心业务,有效获取了所需数据,目前,已归集各类数据近300TB。二是构建数据标准体系,破解数据“不好用”的难题。针对原始数据涉及种类繁多、结构不一、不便使用的问题,集中技术攻关力量对十余个行业、数千个业务和财务系统的数据进行研究,分行业分领域制定标准规范,编写标准化处理脚本,实现了审计数据标准化。如对全省财政数据,设计了涵盖预算管理、指标管理、支付管理等核心业务的数据标准表67张,建成了全省财政数据标准体系,有利于对财政资金开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追踪,有利于与其他行业数据关联分析。三是研发审计大数据管理平台,破解数据“怎么管”的难题。全省一体化审计大数据管理平台集数据远程报送、智能入库、规范整理、授权使用和综合查询等功能于一体,基本实现了八类常用数据库数据的智能还原及标准化处理;对于文档、矢量图等非结构化信息,也提供了友好的功能接口,实现了信息的集中归档处理,做到了重要行业数据管理的自动化、流水线式作业,极大地提升了数据存储管理效率和规范化水平。四是创新分析技术手段,破解数据“用什么分析”的难题。开发“审计百度”大数据搜索引擎,对海量数据进行全面关联查询,秒级快速呈现检索结果,既能实现对各行业结构化数据的快速筛选,也能满足对会议纪要等非结构化文档深度挖掘的需要,降低了数据分析技术门槛,提升了审计人员使用数据的主动性。基于自然语言解析技术,研发适用于审计的语义解析软件,通过编写语义理解模板,可自动从非结构化文档中提取所关注信息,破解了技术瓶颈。广泛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筑信息模型等新兴技术,实现了数据可视化,提升了审计工作精准度。




三级联动,探索全省一体化审计模式



应用“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方式,在财政、社保、税收、扶贫等具备条件领域实施省、市、县三级联动审计,强化顶层设计、严格过程把控、加强成果利用,全省审计“一盘棋”格局、一体化模式初步形成。以2015年财政数字化审计为例,一是做好顶层设计。抽调20人组建大数据审计攻坚团队,提前研究政策,选取信息化基础较好的烟台市,集中突破;通过典型解剖,验证项目实施大数据审计的可行性、必要性,探索实现审计目标的正确路径,明确项目的审计重点,摸清审计所需的主要数据资源和人力资源,形成统一的工作方案。二是开展集中分析。归集全省的数据,统一调配资源,利用一个月时间进行非现场的集中分析研究,形成审计需求、分析脚本和疑点记录,下发至现场核查团队进行逐个核实。三是把控审计质量。密切追踪疑点核实情况,及时了解现场核查小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适时调整分析思路,细化分析指标,确保大数据分析的精准度;及时发掘现场核查发现的趋势性、典型性、普遍性问题,通过动态简报、情况调度会等形式指导各现场核查小组调整方向、把握重点,真正做到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的深度融合,有效推动疑点落实。四是提升成果利用水平。坚持问题导向,以点带面、集点成面,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揭示普遍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为党委、政府决策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建议,推动问题从根本上解决。

 


 


成果丰硕,大数据审计开创工作新局面

 

通过大数据审计,既从面上对全省情况进行总体把握,又从点上发现更深层次问题,审计深度、广度和精度实现新的拓展。2015年,全省直接促进财政增收节支、资金拨付到位、挽回(避免)损失等188.87亿元;移送问题线索的数量和质量也呈上升趋势,2014至2016年,共向司法、纪检监察机关等移交重大案件线索300余件,审计的社会影响力和对违法违纪行为的震慑力显著提升。通过发挥数据集中的资源优势、数据分析的平台优势、三级联动的模式优势,全省审计机关紧密凝聚在一起,基本构建起适合省市县联合作战、成果共享的项目计划、实施、质量控制和人才培训的管理新模式,为人财物管理改革背景下的审计项目管理和队伍建设探索了新路子、打开了突破口。(冯占国 郑茂霞)



(资料来源《审计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