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审计促进精准扶贫的路径探讨

发布时间:2017-02-28 浏览量: 590




精准扶贫是当前我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而国家审计通过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和扶贫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国家审计如何通过精准审计促进精准扶贫,探讨国家审计促进精准扶贫的路径。






扶贫审计的重点内容和环节






  扶贫开发工作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相应地,扶贫审计要根据精准扶贫工作的特点,确定好审计重点内容。


(一)扶贫对象识别的精准审计


  目前,基层扶贫工作尚未与农村低保、新农保、医疗救助、危房改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扶贫相关领域工作建立有效的衔接和协调机制,扶贫对象、救助对象的识别仍各有不同。扶贫审计应以精准识别扶贫对象为切入点,抓住“贫”和“准”两个关键,结合财政供养数据、车辆登记数据、税收缴纳数据、工商登记数据、社保缴纳数据等,审查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核查扶贫人口底数是否清楚、精准,是否制定了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及调整的制度办法。


(二)扶贫项目选取的精准审计


  近几年的审计发现,部分地区扶贫项目选取不切实际,扶贫资金损失浪费、扶贫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仍然突出。如在对J省的审计中发现,Y县2013至2015年共收到省级扶贫资金近1亿元,其中76%被用于建设标准化厂房后对外出租,因市场饱和仅有62%的项目实现出租,3年仅取得收益247万元,乡镇政府为兑现对贫困人口的分红承诺,不得不另外使用财政资金分红;S县则因无合适的扶贫项目,使用2000余万元扶贫资金购买该县城建投资公司开发的商业门面房,计划使用出租收入向贫困人口分红,但因房地产市场低迷,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审计机关必须对扶贫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精准性、真实性、规范性跟踪审计监督,加大对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和运营效果的审计力度,促进项目发挥实效。


  重点审查扶贫开发项目是否严格按照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原则,分别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项目,查看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增收脱贫项目是否准确,扶贫项目是否符合贫困地区及贫困户实际,实施后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状况是否得到有效改善。通过对扶贫项目的精准审计,用尽可能低的扶贫成本、尽可能快的扶贫速度和优良的扶贫质量推进扶贫项目的精准实施。


(三)扶贫资金使用的精准审计


  审查是否建立涵盖扶贫项目申报批复、建设管理、考核验收、后续管理等全过程的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以及资金管理办法的实际执行情况。重点审查扶贫资金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骗取套取、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用于“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等违法违规行为;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招投标不规范、偷工减料、利益回流等问题;核查扶贫资金在财政以及主管部门是否有滞留现象,分析是违法违规还是由于体制机制问题造成的。同时,正确把握扶贫攻坚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对扶贫项目立项审批、资金拨付、资金投入使用等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管,为扶贫项目装上“安全锁”和“防盗门”。


(四)扶贫效果评价的精准审计

 

  要大力整合审计资源,针对脱贫目标完成、资金使用绩效、项目运行情况等方面,积极开展扶贫项目的绩效审计,对扶贫脱贫的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和协调性、公平性等进行客观评价。同时,必须强化扶贫审计整改落实,坚持“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边提高”的原则,对一般性问题及时指出,即知即改;对重要问题提出明确的整改意见,限期整改;对严重违法违纪问题及时移交相关部门严肃处理,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及时跟踪整改措施的具体落实情况,确保扶贫审计成效精准。





大数据审计为精准扶贫提供新思路




  新常态下,大数据审计为审计全覆盖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扶贫审计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审计优势,践行“数据先行”理念,通过大数据全面分析,把握总体,明确方向,有重点地延伸项目和资金,切实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一)践行“数据先行”理念,创新审计组织方式


  在新形势下,针对扶贫开发项目琐碎、资金分散、延伸审计工作量大等困难,要逐步改变以往投入大量审计人员直接现场审计的模式,积极探索以计算机审计为代表的非现场审计方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首先,数据先行,集中分析:先获取被审计单位相关数据,组织计算机审计力量集中分析,快速锁定疑点,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数据分析的深度和精度,提高线索筛选的准确率。其次,分散核查、重点突破:在数据分析发现疑点的基础上,单独派小组开展重点审计,通过内查外调、个别谈话等方式,取得相关证据。最后,由点及面,扩大成果:对于分散核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共性或可复制的违规行为,组织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排查,扩大审计成果。


(二)创新审计线索挖掘思路,加大对问题线索的数据分析力度


  要发挥大数据分析查处违法违规问题线索的优势,不仅要发挥传统数据库审计的优势,更要紧跟大数据、智慧城市等发展形势,创新非结构化数据的应用分析能力,将违法违规行为特征向数据特征转换,利用税收、工商、财政等数据储备开展关联分析,进行多维度、多角度数据挖掘分析,深挖不同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转化为问题线索。如在对J省的审计中,审计人员通过对财政一体化系统数据、扶贫项目备案系统以及扶贫人口建档立卡等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结合现场核查发现,G县农村商业银行通过编制虚假贷款台账和还款票据等方式,虚增扶贫小额贷款发放额,套取巨额扶贫小额贷款财政贴息及奖励资金,取得了较好的审计效果。


(三)查处违法违规问题与推动完善体制机制并重


  扶贫审计不仅要坚持问题导向,还要关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着力揭示阻碍政策措施落实、制约资金整合的体制性障碍和制度性缺陷,关注致贫原因和帮扶措施错位,反映由于责任不落实、机制不完善、方法不恰当等原因导致的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从审计视角深入分析影响扶贫领域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分析制约和阻碍政策落实、简政放权、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绩效等体制机制性问题,总结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好方法、好经验,积极提出对策建议,促进完善机制制度,构建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提升精准扶贫审计的相关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数据分析经验方法库


  扶贫审计作为当前一段时期审计工作的重点任务,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数据分析经验方法库,根据各地审计机关的审计实践不断补充完善,并相互分享,提高审计全覆盖的质量和水平。对于缺乏审计经验的项目,可以通过对项目的区域分布、资金量、项目单位、历年来相关部门检查情况等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确定需要抽审的地区,实施有重点的全覆盖。


(二)提高数据质量


  扶贫工作主要依靠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组织具体实施,基层单位普遍基础管理薄弱,导致扶贫数据质量不高、数据缺失、更新不及时,给扶贫审计的数据分析带来影响。审计实践中很少将数据质量作为审计发现问题加以指出,这一方面不利于被审计单位提升数据质量,另一方面也消耗了审计人员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数据分析前的清理和转换。对此,建议扶贫主管部门重视信息化建设和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扶贫工作的考核内容之一,双管齐下提升数据质量。


(三)统筹整合扶贫资金与其他专项资金


  扶贫资金尚未与低保、社会救助等专项资金有效衔接,常常导致审计人员在处理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的矛盾时难以把握,如扶贫对象和社会救助对象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社会救助对象不一定全部都符合扶贫对象的要求,但基层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社会救助对象纳入扶贫对象的范围,审计在发现此类问题时如依法依规收回资金则陷入两难境地。因此,建议破除部门壁垒,将扶贫资金、社会救助资金等相似的专项资金加以统筹整合,既有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也便于提高财政资金的配置效率,形成精准扶贫的合力。(段超 黄晓勇 朱靖翔)


(资料来源《审计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