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男性的定义是怎样的呢?是外貌?是性格?是品性?还是其他?对此,你怎么看?
在中国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就是男人的形象被塑造出来的,必须是凛冽,刚毅,刀枪不入,顶天立地,寡言,不善表达爱的身份。他们在生活的打磨和现实压榨下,还需要背负起很多社会绑架的价值观和大众制定的世俗观。在此规则之下,带着手镣脚铐前行。
温柔,慈悲,平和
在这样大背景和概念下,大多人特别是老一辈传统观念的眼中,似乎不如此,就无法体现大男子的味道和习性。也会被女性视不够“man”。事实上,这个社会和时代赋予的权限和本能及人性的扼杀,对男性的成长及教化产生着深厚的影响。
有人曾对“好”男性下过这样的定义:“首先不应该是靠外貌和好性格评判,更多是应该有好的品格,比如一颗温善,利他的心。懂得生活,也更看重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及他的心理倾向,知道如何更好爱与被爱。”
男性的温柔,慈悲,平和,其实才是他们人格健全精神化成长里,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这些真实动容的传递,有效传递出一个人的谦卑,温善和懂得为他人付出的仁慈,博爱之心,亦能让他身边的人感到温暖和美好。
温情和关怀
一个人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也能懂得如何为他人的愿望和需求付出。并且通过细节传递出对他人的爱和关怀。诸如此类,呈现出的不仅仅是一个男人的大胸怀,更是好的人性体现。亦丝毫不会因为自己的温情减弱骨子里潜藏的刚毅与强大,反而透过一些微小行为,看到一个人内心的力量与精神所向。给人以力量和支撑。而这样的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值得敬仰和信赖。
这些温情和关怀主动的性格,是可以传递的。对他人的照顾和呵护,心里的温善和慈悲,通过自己的言行,真实传递给身边每一个人,这是一种修养,也是懂得爱的体现。心里始终装着别人,知道为他人付出,点滴微小行为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铸就而成,显然是通过长期的家庭教育,潜移默化性格培养的结果。而这些亦逐渐融入他的骨髓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并形成了好的品格和习惯。
内心的滋养
有谁会觉得一个男人在为家人和他人给予爱和细心时,不够形象和格局呢?有谁又会因为一个男人的心理倾向和精神境界散发出的好品格去不给于真正的敬仰和爱慕呢?
相反,倒是会因为一人的蛮横有余,温柔不够;霸道无理,平和不足;暴躁张狂,仁慈遮蔽,而映衬出一个人的僵硬,无趣及不懂如何更好的去爱他人。
所以,一个人只有在自己不够强大的时候,才靠外力逼人,为此获得内心所谓的安定和满足,一个人的思维霸权,终究难以滋养灵魂深处的野蛮暴行。而行为上的温暖,细心,关怀,慈悲,恰恰可以很大程度照亮自己和他人的内心。
(资料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