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企业”为何僵而不死

发布时间:2017-04-10 浏览量: 566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有效处置“僵尸企业”,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破产清算,坚决淘汰不达标落后产能,严控过剩行业新上产能。


处置“僵尸企业”的工作已开展多年,各地也纷纷晒出去年的成绩单:广东淘汰出清2385家国有“僵尸企业”,浙江处置555家“僵尸企业”,山东125家省管“僵尸企业”退出……但“僵尸企业”死灰复燃的消息也是不绝于耳。“僵尸企业”为何“僵而不死”?为何能死灰复燃?如何处置“僵尸企业”?

这五个行业“僵尸企业”最多


“僵尸企业”是经济学家彼得·科伊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僵尸企业’是指那些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生产停滞,要靠输血存活的企业。这些企业消耗了大量资源,给社会造成了不稳定因素,使得我国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步伐难以积极推进。”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说。


“僵尸企业”主要集中在哪些行业呢?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志彪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目前我国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行业“僵尸企业”比较集中。企业规模大、附加值低、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是“僵尸企业”具有的共同特征。

此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现状、原因和对策》显示,“僵尸企业”比例最高的五个行业分别是钢铁、房地产、建筑装饰、商业贸易和综合类。从地区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僵尸企业”比例较高。


《报告》还显示,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大型和中型企业中的“僵尸企业”比例最高,但由于基数比较小,大部分“僵尸企业”还是小型企业。据了解,国资委目前已经全面梳理出中央企业需要专项处置和治理的“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2041户,涉及资产3万亿元。



“僵尸企业”不死有多可怕?



“僵尸企业”具有吸血性和传染性。不同于因市场或资产等问题一时陷入困境的企业,“僵尸企业”已经失去了自己的造血功能,长期要靠政府补贴、银行贷款等来生存,还有可能拖垮试图兼并重组它的健康企业。


对于“僵尸企业”的危害,刘志彪分析说,一是它占用了大量资金、土地等宝贵的发展资源,消耗了大量社会财富,却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二是它使经济体系一方面占用资源,另一方面继续沉淀资源,是国民经济粗放发展、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三是它有可能引起系统性、大面积金融危机。“僵尸企业”不死,背后靠银行信贷支撑,累积下来就会形成巨大的资产泡沫和金融危机因素;四是如果“僵尸企业”不死,行业内的优秀企业就得不到足够的市场份额和市场空间,特别是有的“僵尸企业”甚至继续扩大生产,不愿退出,这就打乱了行业调结构、去产能、降亏损的国家行动。


“在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深化阶段,要深刻认识处置‘僵尸企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秦海林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进一步强调,“僵尸企业”不及时处置,将迟滞我国市场化进程,阻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对“僵尸企业”养痈遗患,将丧失改革的政策窗口期,未来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安置等问题,不利于社会稳定。


朱宏任指出,“僵尸企业”问题凸显,与当前经济发展的三个大背景有关。一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更加严峻,一些技术、管理等相对落后的企业难以适应新的形势,调整升级跟不上市场变化而陷入困境。二是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企业效益下滑,有的行业甚至陷入全行业亏损,企业经营更加困难。三是市场机制不健全,仍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导致“僵尸企业”难以依据市场规则顺利退出。



政府为何要“续命”?



“‘僵尸企业’的存在是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市场主体及破产制度等市场出清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秦海林分析说。


从政府方面看,过去唯GDP的片面政绩考核标准导致地方政府间过度竞争,盲目上项目、扩产能,产业政策落实不够精准,产能过剩现象突出。对于市场竞争中失败的“僵尸企业”,地方政府基于就业等维稳方面的考虑,通过财政资金输血为“僵尸企业”续命。


从金融机构方面看,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为避免不良贷款产生,在企业经营不善时可能向企业输血帮助其扭转经营状况,但对于已经无力挽回的“僵尸企业”,银行仍可能为掩盖不良贷款情况而继续“输血”。

从关联企业角度看,“僵尸企业”可能牵涉到其他债权企业或担保企业,相关企业可能会继续为“僵尸企业”输血,以期挽回相关债务资金。浙江民营企业的三角债风险就是很好的例证。


从制度层面看,“僵尸企业”缺乏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企业破产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破产诉讼周期过长,破产成本高。此外,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也导致“僵尸企业”破产后的就业安置工作压力较大。


此前,有新闻报道称河北、山西等地有“僵尸钢企”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死灰复燃。对此,刘志彪坦言,地方政府愿意甚至千方百计地为属地内的“僵尸企业”续命。因为一方面,如果让其由市场调节自动破产死亡,则地方政府以前通过追加投资、税收优惠、低价土地、信贷扶持等方式给予的前期投入就会打水漂,成为无法回收的沉淀成本,甚至相关责任官员也会被追究责任;另一方面,这些企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大量的低技能职工,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困难,同时因占据大量的信贷资源,地方政府和银行只能继续向其“输血”,花钱买“平安”。


处置“僵尸企业”非常复杂,且会带来一系列风险,绝不是一两天就能全部解决的事情。除了部分地方政府和银行等干扰因素外,朱宏任指出,处置“僵尸企业”的难点还包括,在兼并重组及破产过程中,存在职工安置难、债务负担重、历史遗留问题多等问题;我国的《破产法》还需要进一步明晰和细化;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很多行业预期不明朗,企业融资困难,导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的意愿不足。



如何处置“僵尸企业”?



“从国际经验看,‘僵尸企业’处置不能完全交由市场去做,当市场失灵时,政府应该站出来发挥‘有形之手’的调控作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秦海林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应明确与市场的边界,对于“僵尸企业”的处置不应大包大揽。对于化解过剩产能政策推动下的“僵尸企业”,政府应承担企业处置的部分成本。但对于部分由于经营不善形成的“僵尸企业”,应尊重市场机制实行破产清算。

●健全退出机制


“治理‘僵尸企业’,从根本上看是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市场化改革深化。”秦海林表示,具体而言,要调整政绩考核机制,破除原有的唯GDP片面考核标准,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必要干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产业政策在落实过程中要精准,不能遍地开花;要增强产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企业要顺应市场游戏规则,适应市场竞争;要完善金融体系监管,减少地方政府对辖区内银行的行政干预,加强对地方中小型银行的信贷管理;要完善企业破产的相关法律法规,降低企业市场退出成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永伟认为,在处置“僵尸企业”中,政府与市场“两只手”互为补充和条件。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创造条件让市场发挥作用,重点是建立市场化退出机制。


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向《经济日报》记者强调,人员安置和资产处置是解决好僵尸企业退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其中,人员安置是政府责无旁贷的,各级政府要建立社会托底政策。资产处置则要更多地采用市场的办法。


●鼓励兼并重组


处置“僵尸企业”的办法主要是兼并重组和破产清算。“从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有效利用资源的角度看,我们应该主要采用前一种办法。前者把难点交给了兼并重组方的优势企业,后者则把包袱扔给了社会和政府。不难看出,市场出清的摩擦力大小、社会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取决于继续维持劳动力市场持续再就业的能力和社会保险制度。”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志彪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刘志彪认为,鼓励企业间的并购重组,除了政策鼓励之外,地方政府要把对产能过剩企业的补贴,转为对兼并重组方优势企业的补贴;对某些产业重点扶持的政策,也应该由对企业产能扩大的支持和补助,转变为对使用该产品的消费者和用户的补贴政策。前者可以减少产能并鼓励结构调整行为,后者可以培育市场需求、扩大市场竞争并减少产能过剩。这些都是加速闲置资源流动的主要激励措施,也是中央提出的少破产、多重组的清理“僵尸企业”政策的理论基础。


“僵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实现扭亏转困不乏成功案例。比如,中国二重自2011年以来连续出现巨额亏损,2014年底已资不抵债。国机集团与中国二重实施联合重组3年后,中国二重目前已实现扭亏脱困,2016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70亿元,同比增长40%;预计实现利润总额4.8亿元,同比增利25.1亿元。


朱宏任强调,在鼓励兼并重组的过程中,应由企业说了算。要注意在企业兼并重组中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要注意减量推动重组和减量推动置换;政府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兼并重组的大环境,制定一些有利于推动兼并重组的政策法规。


●推动科学分类


“僵尸企业”还出现了死而复生的现象。2016年随着钢材等价格的反弹,钢铁、煤炭等已化解过剩产能出现了死灰复燃的苗头。秦海林表示,“僵尸企业”不是靠价格抬升这一针强心剂就能挽救的,对于通过全面诊断确定是因低效率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应坚决杜绝该类企业死灰复燃,通过进一步提升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指标标准,将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排除在标准之外。


多位专家指出,对“僵尸企业”合理甄别、科学准确分类非常关键。去年以来钢铁、煤炭价格回升,在钢铁行业扭亏、煤炭行业盈利的情况下,如果按照企业是否亏损的标准来衡量,可能让一些原本列入“僵尸”范畴的企业又“活过来”。


“处理‘僵尸企业’,政府是救人不救企。政府会在人员安置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但这不是救企业,而是让其尽快顺利退出。”刘志彪说。



(资料来源《经济日报》)